{{ v.name }}
{{ v.cls }}类
{{ v.price }} ¥{{ v.price }}
太姥山,这座位于福建省福鼎市的茶山,自古以来就以其独特的白茶工艺闻名。尽管福鼎茶区经历了绿茶、红茶和花茶等多元化制茶技术的引入,但太姥山的白茶传统却得以在山民和僧侣们的隐秘生活中悄然保留。他们沿用古老的晒干或阴干方法,无意中保存了这种千年的制茶技艺,使得“畲客茶”或“古茶婆”得以流传至今。
山民们用大茶缸泡制的白茶,口感清爽,即使放置时间长也不会变质,是夏季消暑的理想饮品。在清明祭祖时,人们会顺便采摘茶叶芽芯,以独特的方式烘干,成为类似白毫银针的“退火”之药。历史记载中,陆羽的《茶经》虽然记载了“白茶山”之名,但实际上是将永嘉的地理位置误记为三百里之外。实际上,太姥山才是白茶的发源地,早在隋朝时期就已为外界所知。
到了明朝,太姥山的古白茶开始走出山门,被冠以“绿雪芽”之名,迅速在名茶中崭露头角。明末清初,太姥山茶,特别是绿雪芽,声名大噪,众多文献如周亮工的《闽小记》、郭柏苍的《闽产录异》等都有其身影。这表明,太姥山的茶叶种植和精加工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明朝,而绿雪芽更是被视为珍品。
明人陈仲溱所见的太姥山古道上卖茶的情景,进一步证实了当地茶叶产业的兴盛,白茶种植和加工的传统至少在明朝时已相当发达。这使得太姥山的古法制白茶技艺得以延续和传承,成为一种独特的茶文化遗产。